新闻动态
数千年中国军粮变迁历史,其中这些保密往事绝不能忘
发布时间:2020-11-23 11:38
来源:
浏览次数:3392
字体:【
分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提起军粮,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那段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还是如今网上时常看到的单兵口粮评测视频?

正月里来呀是新春, 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小米、小麦、大米:古今军粮变迁

俗话说,打仗就是打后勤。关键时刻,军粮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历朝历代都对军粮非常重视:筹备时期,对军粮的数量、质量有要求;管理时期,对军粮的安全、保密有要求。
我国古代军粮相对单一,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军粮基本由小米(粟)构成。这是因为小米对种植条件要求不高,而且可以长期储存。隋末,有农民起义军攻占朝廷几个大仓库,里面的小米存放20余年仍可食用。由此能看出,战争进行中,掌握军粮就等于掌握主动权。所以古人储备军粮非常讲究,甚至“仓库”一词也由此而来。“仓”为储粮所用,“库”则保管其他物资。事实上,当时战备储粮有两大主要特征:就近储存、便于运输;依山傍水、易于保密。
隋唐以后,农业生产发生变化,大米和小麦逐渐成为军粮主要来源。但特殊时期也有例外,还记得人民军队的“小米加步枪”吗?那是因为抗战时期,我党所在地陕北延安、八路军根据地太行山等北方地区以产小米为主,军粮只能依靠小米。但官兵们对此已经很满足,毕竟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大家连皮带和草根都吃过……


山窝窝、土沟沟:隐蔽军粮

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与老百姓同生死、共命运。前线上,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大后方,百姓们筹钱筹粮、尽心尽力。沂蒙老区,老百姓“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太行山区,村村都有公粮库,为保密专门设在山洞、地窖等隐蔽处。
就这样,贫穷的山窝窝中、土沟沟里,处处是隐蔽的军粮,处处是秘密的子弹。

1939年,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来到江苏黄桥镇。黄桥老百姓夜以继日赶制烧饼,慰劳子弟兵。大伙儿还编了一首歌,其中有一句:“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把百姓帮。”此烧饼即如今江苏特产黄桥烧饼。

这时期,为了保护军粮,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沂蒙山区朱家里庄村民们誓死保护八路军数万斤军粮,与日寇斗智斗勇,防止军粮落入敌手。1939年,豫东扶沟县塔湾村遭敌人扫荡,村党支部书记施国彦和当晚赴村参会的区、县干部共八人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打,逼问他们军粮何在,同志们虽遍体鳞伤仍守口如瓶,直到被残忍杀害也未透露丝毫党的秘密。

炒面配雪:抗美援朝显神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军粮再次受到重大考验。

在朝鲜,制空权被美军牢牢掌握。志愿军为了行军保密,不要说生火做饭,甚至有时连点根烟都成为奢望,这使得原先准备的军粮不是无法煮熟就是被冻坏。于是,官兵们只得长期吃部队根据朝鲜特殊情况研发的炒面(将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杂粮先炒熟,加盐进行混合形成的方便食品)。

志愿军战士们将炒面背在身上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么。”

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吃的炒米、炒面


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吃的炒米、炒面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开始全力发展军粮。再后来的故事,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我国军粮进入高速发展期,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口味的军粮。去年,央视新闻还专门为全国观众“科普”,如今的军粮是既营养美味,又轻巧便携。

前不久,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品尝现代各式美味军粮时,想到当年在朝鲜缺衣少食的日子以及逝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了无数国人。是啊,无数的革命前辈,啃着皮带、草根,吃着小米、炒面,不惜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换来了大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又怎能忘记这些军粮的故事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