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楚雄州粮经协同破解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双赢”难题
发布时间:2023-06-06 15:45
来源:
浏览次数:2387
字体:【
分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民增收,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近年来,楚雄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耕地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探索粮经协同发展五种模式,有效破解了“非粮化”问题,走出了一条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路子,牢牢守住了保障粮食安全底线。

一、践行大食物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一是全面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制定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到大春、小春、晚秋同步谋划,创新粮食生产“一张图管地、一张表种粮”管理机制,以一年“两熟”保粮食生产基本010面。2022年,全州播种粮食370.45万亩、同比增长0.54%,粮食产量达129.25万吨、同比增长1.16%,全州人均有粮540公斤,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面推进杂粮结构转型升级。树立大食物观,顺应“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农产品主销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变化趋势,推进常规玉米向鲜食玉米转变,推进马铃薯、大豆、豌豆等杂粮向蔬菜转变,实现从单一的“保数量”向突出多元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保热量”等拓展,从而提高杂粮的经济价值,为探索保障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实现国家战略和促农增收齐头并进。2022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28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2022年楚雄州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7439元、同比增长6.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的48.22%。

二、立足资源优势,创新粮经协同五种模式

以食物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把气候立体、生物多样、生态优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价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一年四季人不闲、地不闲、收入不停,有效化解耕地“非粮化”问题。一是探索低热河谷地区一年“两粮一菜”模式。充分利用无霜期或霜期较短的低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打破传统种植节令,2月下旬种植鲜食大豆,5月上旬完成收获;5月下旬栽插水稻,8月下旬完成收获;9月初种植蔬菜(番茄、辣椒、三叶瓜),2月份完成采收,形成“大豆+水020稻+蔬菜”一年“两粮一菜”水旱轮作模式,可实现每亩土地最低收入20400元,较传统的“水稻+小麦”模式增收17900元。该模式在元谋推广6.5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1.64亿元。二是探索高寒地区一年“两粮一菜”模式。根据冬早马铃薯市场需求旺盛特点,在海拔1800—2000米土地肥沃、水利化程度高的高寒冷凉地区增加一季冬早马铃薯种植,于12月下旬播种冬早马铃薯,5月下旬完成收获;5月下旬播种玉米,9月上旬收获玉米;8月下旬在玉米地套种萝卜,11月下旬进行萝卜条初加工,形成“冬早马铃薯+玉米+萝卜”的一年“两粮一菜”种植模式,可实现每亩土地最低收入12350元,较传统的“玉米+麦类”模式增收7000元。该模式在南华县沙桥镇、五街镇普遍推广,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增加农民收入1.05亿元。三是探索一年“两粮一烟”模式。利用烤烟主产区优势,巧打作物茬口时间差,充分利用烤烟地肥力和烤烟杆作用,在水源条件好、农村劳动力充足的烤烟主产区增加一季豌豆生产,于4月下旬移栽烤烟,8月初烤烟采收至4个叶左右在烤烟地套种豌豆,烤烟采收完成后利用烤烟杆进行豌豆引蔓上架,10月初青豌豆采收上市,11月上旬播种小麦,形成“烤烟+豌豆+小麦”的一年“两粮一烟”种植模式,可实现每亩土地最低收入9200元,较传统的“烤烟+麦类”模式增收4000元。该模式在姚安县推广6万亩,牟定县、楚雄市、南华县等部分烤烟主产区推广2万亩,增加农民收入3.2亿元。四是探索一年“三粮”模式。顺应消费者对食物多元化的需求,在低热河谷地区推进常030规玉米向鲜食玉米、杂粮向蔬菜转变,同时利用作物秸秆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饲草,提高粮食作物的经济价值。于2月中下旬播种第一季鲜食玉米,6月中下旬完成第一季鲜食玉米收获上市;7月上旬播种第二季鲜食玉米,10月中旬采收第二季鲜食玉米;9月初在玉米地套种豌豆,次年2月完成豌豆采收上市,形成“鲜食玉米+鲜食玉米+豌豆”的“一年三粮”种植模式,可实现每亩收入12380元,较传统的“水稻+小麦”模式增收9000元。该模式在禄丰县一平浪镇推广2000亩,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五是探索一年“粮菜油”模式。在因缺水难以种植水稻的坝区,以玉米套种萝卜的方式增加一季萝卜种植,油菜由传统播种改为育苗移栽,确保油菜生长周期。于5月份播种玉米,9月份在玉米地套种萝卜,11月下旬开始油菜移栽,次年4月份完成油菜收获,形成“玉米+萝卜(蔬菜)+油菜”的种植模式,可实现每亩土地最低收入9075元,较传统的一年“粮+油”两熟模式增收5800元。该模式在禄丰县罗茨坝子推广1万亩,增加农民收入5800万元。

三、紧盯关键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种粮补贴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帮扶项目等政策引导作用,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基础上,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同时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按标准规范生产,构建起党委政府引导、农业农村部门试验示范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群众按规范生产040的粮经协同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州共有354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7.79万户29.89万人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双绑”机制,农户实现订单收入7.94亿元,土地流转租金收入8425万元,务工收入1.13亿元,入股分红8640万元。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良种、良法、良技一起抓,依靠科技增粮、增收。加大豌豆、蚕豆、蔬菜、油菜、玉米等新品种引进、实验示范,推进农业科技进田,在牟定县引进绿色高效晚秋鲜食玉米新品种“云瑞408”试种成功,亩产达829.61公斤,亩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把农民“镶嵌”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条上,依托“楚粳”系列品牌优势,由州农科院授权种业公司知识产权,种业公司再与种植户签订水稻繁种订单,种植户按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稻种收购价格比稻谷销售价格每公斤高0.5元,每亩可增加种植户收入300元以上。三是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为让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健康农产品被消费者认可,楚雄州抓住“沪滇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等机遇,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农产品主销区,全面加强产销协作,与广州市签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开展“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并通过电子商务、组织企业或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天申堂早洋芋、牟定青蚕豆、元谋蔬菜、姚安青豌豆等一批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